收费标准:
打字、语音、电话:300元/小时;
面询:300元/小时。
按疗程咨询:在线咨询一疗程1600元,6次咨询;
面询一疗程2000元,7次咨询。
高级私人心理顾问:10000元/年。
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讲座1000元/小时。
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个人成长。
案例督导500元/小时。
企业员工心理救援,员工内训潜能开发,价格面议。
“压力”是一种不胜任感表现
芳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向好朋友吐槽我们的压力,然后把这些压力一股脑儿地安放在上司或者某位同事的头上。最后期许获得同事的安慰,然后再自我安慰一番。但是然并卵,第二天仍然会顶着压力去上班,要么不爽就滚蛋,要么就扛住压力把问题解决。但这些压力真的是来自于上司和同事吗?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先让我为大家解答第一个问题。
曾有一同事,经常给我吐槽:新工作累得要死,忙到半夜12点,周末还要在家加班。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告诉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为上司和同事提供数据服务,已经很饱和了,但领导和同事常让他做一些鸡毛蒜皮的打杂小事。他为了留下好印象,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只好把工作带回家熬到深夜。我给他建议:遇到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向那些你经常帮助的同事求助啊!
在我意料之中,几乎没人答应帮助他。相对于用大道理来安慰(劝诫)朋友,我更喜欢出馊主意,来引导朋友去亲身体验,洞悉悟透事后的本质:那些你一直帮助的人是最不可能帮助你的。
但朋友是那种“很不要脸的贱人”:对以“非常忙”为借口来拒绝帮助他的人,跑来向他寻求帮助,他都会出于好意,用“我尽力试一试”答应,霎那间,他心里会掠过一丝悔意,却又在完成别人的求助任务时,十万分地尽心尽力。
为什么明知来者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家伙,朋友还是会对他提出的请求毫无抵抗力?
原因之一,是来自当前社会形态下约定束成的“正压力”(外压):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被打上“不合群、不愿意帮助人、没有能力、没有责任心、毫无担当”这样的标签。
只要不超凡脱俗,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夸奖,都极力地想变成一个乐于助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并通过做一些事情来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因此,为了保持在上司和隔壁同事心目中 “乐于助人”的形象(刚进入公司时最可能被潜移默化地赋予),然后就开始死撑面子,应承下那些不合理的请求。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爱帮助别人,只是不想帮助那些只是一味索取的自私小人,甚至厌恶那些利用“社会正压力”来控制我们行为的人(这得在你发现被利用的情况下)。接下来,社会正压力会结合你的“有承担”特质,让你意识到,只有完成这件事,才会心安理得,那就正好迎合他们所设的圈套。
在《社会性动物》中,有个颠覆了很多人观念的问题:对于你曾经伤害过的人,你会对其心怀愧疚进而想方设法对其补偿,还是更可能贬低他进而继续伤害他?一般人眼都不眨可能就会果断选择前者。可是,很多事实却证明,很多时候往往是后者。比如说,在越战中,美军杀的越南人越多,对越南人的评价越低。这是著名的认知失调现象。
原因之二就来自于社会学中的认知失调(内压):当一个人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心理不适,此时要不改变态度,要不改变行为,否者这种心理不适感很难消失,直到态度与行为再次统一。
其中,对认知失调进行了分类,这属于典型的“为努力所进行的辩护”:一个人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在行动上改变认知与态度,所付出的努力越大,对态度的改变越大,直到万劫不复。
结合现实进行推理:我帮助过此人曾付出了很多努力——>开始启动为努力所进行的辩护(如果他不值得帮助,那我以前帮助他的行为岂不是很傻逼——>我怎么会是傻逼呢,我是天才——>他是个好人,还是值得帮助的)——>那好,我还是继续帮助他吧——>越帮助,对自己为努力所做的辩护就越强——>以后更可能帮助他——>形成正反馈,从此万劫不复。
社会契约造成“不可拒绝的求助”,为努力进行辩护促使“无尽循环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连续性工作被打断,时间被瓜分,精力被分散到不该被分散的事情上,造成不可抗拒的循环性职场压力。
其实职场中,不断分配不相干任务的上司、有协作完成工作需求的同事、只想早点回家就把工作甩过来的自私家伙,他们都不是职场压力的真凶。真凶是来源于其背后的社会契约和认知失调。他们在寻求你的帮助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背后真正的原因。但作为像我朋友那样的受害者,想要轻松摆脱这两种原因带来的职场压力,却不是那么容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司都把很多任务分配给你,首先你需要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饱和,其次需要判断是否是“天将降大任于你”的前兆,最后需要识别这些工作是否与当前工作相干。如果你工作饱和,近期也不是冲业绩或赶进度,扔过来的工作也不相干,那就向上司坦诚表明你的真实想法。如果你的工作不饱和,或是在冲业绩,或是相干工作,那你就得接着。协助同事也一样。
倘若真要定个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些不知耻、无穷尽地寻求他人帮助,扭头轻描淡写地说了声谢谢了事的人。你无法判断他们向你提出的帮助请求,是想早一点解决自己的事情尽快回家,还是真的需要你的帮忙。可以这样说,他们扰乱社会约定的秩序。同时在你委婉拒绝他时,也无法承受内心的挣扎,从而无止境地掉进他们在无意识中借用的圈套里。
谨以此文,告诫那些只求私利的伪君子:暂且自重。
压力管理,是每个人一生的修炼。
在心理学上,压力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感。按照美国著名应激心理学家拉扎鲁斯(Lazarus)的话,心理压力是个人感受到的要求与资源的不平衡感,而压力应对则是个人试图控制这种不平衡感所做出的努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按照耶基思—多德森法则(Yerkes-Dodson Law),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换言之,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高于这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都不能达到最佳表现。所以,适度的压力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在运动心理学上,这又被称为“倒U型理论”
总之,压力对于个人来讲,并非都是坏事,人在最初面对生活挫折与困境时,首先体验到的是烦恼与焦虑,但如能积极化解,人所感到的就是力量与信心。这诚如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肯尼迪所言:“在中文当中, 危机这个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一个是‘机’。由此,任何压力都挑战个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成长。
压力管理就是培养反弹能力
面对压力,人们需要练就压力反弹能力(简称“压弹”)。由此,压弹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它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它是压力与应对的和谐统一,是良性应激(eustress)的突出表现。压力反弹可以起到激发潜能、振奋情绪,甚至增进健康的作用。
在这层意义上,压弹一词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解,是“压”与“弹”的完美结合。用俗话讲,面对生活的挫折与逆境时,人既需要有耐挫折力,也需要有排挫折力。其中耐挫折力会使人勇于承受各种生活压力,不因一时的困境而丧失斗志,放弃对自我的信念;而排挫折力则使人善于化解各种生活压力,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这当中,“压”与“弹”互为促进。
就积极心理学而言,压弹也是一种评积极估能力。人面对不开心的事情,可以有积极与消极的评估,积极的评估会着眼于未来,尽量淡化压力的负面情绪体验;而消极的评估则多纠缠于过去,对自我的过失耿耿于怀,对他人的过错念念不忘。
健康心理学把压力应对分为三种:(1)问题关注的应对,既通过采取具体措施来缓解压力给人带来的问题与困难;(2)情绪关注的应对,既通过采取有效的情绪管理来舒缓压力给人带来的焦虑体验;(3)意义关注的应对,既通过深入的哲学思考来梳理压力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有效的压力管理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压力管理模式。在这当中,压力管理有如自助餐,是需要什么做什么,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例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 (JamesPennebaker)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受试者连续五天都花15-20分钟写出“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或当时最让人心烦意乱的事情。受试者写出东西后若想自己保留则悉随尊便。这种自我表白的效果惊人,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受试者的免疫力增强了,其后看病的次数大大减少,因病缺勤的天数也减少了。
总之,压力是一匹“狼”,人们要练就“与狼共舞”的功夫。
压力管理小贴士:“10出压力法”
一、说出压力:就是通过找一位知心好友或心理咨询师来排解内心的烦恼,调整心态。
二、写出压力:就是通过写作,如日记、散文、诗歌等来调整心态,积极生活。
三、动出压力:就是通过某项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打太极等来调整心态。
四、唱出压力:就是通过唱歌,如卡拉OK等,来排解内心的烦恼,以调整心态。
五、笑出压力:就是通过讲笑话、调侃、聊天等来解内心的烦恼,以调整心态。
六、泡出压力:就是通过泡澡,如在自家或洗浴中心等,来排解烦恼,调整心态。
七、养出压力: 就是通过养小宠物、花草来排解烦恼,调整心态
八、帮出压力:就是通过帮助他人,如从事某项公益活动,来排解内烦恼,调整心态。
九、坐出压力:就是通过坐禅、内观、静思、冥想活动来排解烦恼,调整心态。
十、游出压力:就是通过旅游来排解烦恼,调整心态,积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