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
打字、语音、电话:300元/小时;
面询:300元/小时。
按疗程咨询:在线咨询一疗程1600元,6次咨询;
面询一疗程2000元,7次咨询。
高级私人心理顾问:10000元/年。
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讲座1000元/小时。
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个人成长。
案例督导500元/小时。
企业员工心理救援,员工内训潜能开发,价格面议。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虽然物质条件比以往好了,但很多男孩子缺乏阳刚气,胆子小,女性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普遍都缺少自我探索意识。
家人们都知道,现在在市区,每到上下学时间,每一所中小学门前,都挤满了翘首以待的家长大军。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和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我在这里只分享产生这种现象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就是促使产生这种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上的那些原因。
当下,城市在以其较为优越的交通、就学等公共设施条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向城市集中,但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也显现了其不可规避的劣势: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过多依赖家长的接送,这种依赖客观上也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因此也就出现了中小学门前接送孩子家长“大军”。
现在,在县级城区,对中小学生的上学放学乘用交通工具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12周岁以下由家长接送,一般不允许自行骑车。这一规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学校的担心,但这种接送模式也惯性地递延和剥夺了孩子们自主乘用交通工具,增长交通技能和交通知识的机会。事实上,许多家长怕孩子不能自行上下学,上初中了还坚持每天接送。这不仅牵扯了家长很大一部分精力,而且还扼制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表面上看这是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但是实际上这种保护却限制了孩子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或者说,这种保护行为就是家长和学校不了解孩子,不相信孩子,近而质疑孩子自行处事的能力,是家长和学校基于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对孩子施予的过度保护。家和学校这两个对孩子成长最关键的环境,对孩子的质疑则会消弱和破坏孩子的自信和勇气,弱化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家长和学校没有在有效的监管下,给孩子足够多锻炼机会,没有让孩子充分地证明某件事他能做或不能做,没有让孩子去充分体验做事的成就感与失败感,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替孩子做了决定,这样就封杀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姑息了孩子的依赖。
如果家长总是这样以替代孩子决定事情的思维占据头脑,那我们的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长不大,等到我们七老八十,他还是在我们的阴影下生活。他们走不出我们带给他们的思维,做不出独立于我们意志之外的行为。这就是父母家长对不能早点适时放手所造成的后果。
然而,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伴随儿孙终老,孩子们总要自己生活,家长总要有放手的时候。在当前形势下,家长在可控下,对孩子放手越早,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孩子就越有责任心,有担当,男孩就欲显阳刚。因为,孩子很早就有自我意识,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年龄主要在3-4岁,这时的儿童,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他们通常参与成人的生活劳动,自以为自己很能干,如果他自认为能干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自己重做,常逆父母的意愿,说“不”等。从这个时期开始,父母就应该对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对孩子的反抗做好应对,如果父母应对不力,就会引起孩子反抗。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把属于孩子的东西尽早地教给孩子,这才是家长应该做好的,而不是全部由家长代劳。
放手是有些冒险,但放手也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一天,儿子学美术放学后,非要骑我骑的自行车,在县城的街里车多,人多,我很不放心。但想到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自己骑车上下学,而且他远比我精湛的骑车技艺,让我想放手试一试。于是我答应了他独自骑行,并告诉他一定要小心看车,再三叮嘱他穿越马路时一定要观察好,确定安全后再穿过马路。即使如此叮咛,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他骑自行车,我徒步。我们娘俩在人行道上走着,但步行总是不及自行车快,儿子不耐烦了,自顾骑车向前走去,我边阻止,边叮嘱,但也没能拦住,无奈,只好目送儿子骑车穿过马路。按我的思维,在混合车道上,看看确实没有过往车辆,就直接从路的左边穿行到右边,待到需要右拐时直接右拐就好了。但是我发现儿子一直没穿过混合车道。他在左边人行道上一直到红绿灯处的斑马线处,在车辆停下等红灯的空当,他穿行过了马路。看到这,我提到嗓子眼的心真的咕咚一声掉回了肚子,我一下子释然,他能在在斑马线上穿过马路,这是我这个成年人当时都没想到的。我忽然觉得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自此,孩子再过红绿灯,除了嘱咐他注意安全外,那种担心的重负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上初中,也只有第一天入学,我跟孩子一同骑车到学校。
我对儿子乍着胆子放手了一把。虽说这种放手感觉有点冒险,但这件事让我了解了孩子,让我意识到,有些问题并未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了我们家长的身上。我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了解,使我们产生莫名的担心与焦虑,导致我们内心的不舒服、不确定的感觉,驱使我们总是把孩子放在我们的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才觉得放心,所以很多父母不愿意对孩子放手不管,孩子到哪,他们跟到哪,总担心哪一个环节做不到,孩子就不能顺利度过那一刻。一边是诚惶诚恐地细数孩子生活的每个细节的父母,另一边是习惯了父母全部给予而无需自己探索的子女,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怕的事情啊。现在我很庆幸不用接孩子,有时路过孩子校门口时,看到接孩子的大军把校门口堵得严严实实的状况,我更觉得自己对儿子放手的正确。
教育子女的资料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可以搬过来用的。我也只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本着发挥孩子自主探索的意识的目的教育孩子。儿子是独生子,又是“长孙”,在一家人呵护下自然少不了“小王子”的心态,为防止孩子太过自宠,我让他尽可能地参与到家务活动,如打水,扫地、洗衣服、做饭。记得儿子上学前班的时候,帮我抬一桶水,抬水的棍子我俩一人一端,但是水桶就在我的手边,孩子那边的重量比他平常玩耍的棍棒还要轻。我就是这样让他参与,这里跟玩耍棍子不同的是,抬着水走路要受限制、受约束,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这里除了约束外还要自己探索在受条件所限下,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行进顺利。起初孩子是兴趣,后来看到我弄水就帮我,变成了一种责任。现在儿子身高比我还高了,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力气活很多都是他做。
我尽量放手一些儿子可以做好的事,也放心他去做。适度地让孩子参与到我们做的事当中来,给孩子创造行动的空间,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孩子,会修正你心理已定义的孩子的形象。记得四年前,当时我还在40多公里外的乡镇工作,在老家上小学的儿子,每个周末要来县城学画画,我一到周末就要要从工作单位返回家,接了孩子再送到县城学美术,往返耗费时间,而且我也很累。一次,为了省时省力,我打电话让公婆把孩子送到路过我家的公交车上,让孩子跟公交车来县城,我直接在县城接孩子。这个变化遭到公婆和孩子的极力反对,但在我的坚持和安慰下,儿子独自坐车来县城。这一趟独自乘车下来后,或许是刺激、新鲜的感受,儿子成就感满满的,居然要求以后就一直这样子下去,他自己坐车来,然后我在街里接他。再后来,儿子自己直接在老家村边上车,都不用爷爷奶奶送。而且在我接他不及时时,他也会在经常下车地等我,或者打电话通知我去接他的地方。这些事,让我觉得,适度适时地放手,既锻炼了孩子,促进孩子探索意识,也给自己减轻负担。因此,对于未成年子女,我们当前应该做的,就是多动脑筋,学着去适时适度放手,试着让自己放心。
另外,在成年人中也存在不能适时适度放手的情况。这就是之前墨羽老师讲的《心理边界与心理控制》存在的现象。比如在夫妻关系和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中,出现双方控制和反控制的情况,一方总是想控制另一方,企图让对方按着自己的意图行事,而另一方反抗这种控制,因而引发家庭大战。这些从现象上说是心理控制,从根本上说是还没学会适时放手。试想一个妻子,她有着完全的行为能力,却要控制另一个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丈夫,一个母亲却还要掌控一个已为人夫的儿子。她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懂怎么放手,更无法预知放手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她们宁愿死死抓着已疲惫不堪的老公或儿子。他们的抓紧并没让他们最在乎的人离他近,反而是远了。当你不能放手,不能给他空间,让他充分享受自由掌控自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时,你便成了他反感的人。所以,成年后,也要学会适时放手,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个舒适而快意的生活。
希望听课的家人们,在今后,都能够做到适时放手,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放心、更精彩。最后,我请家人们思考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你在为人父母方面遭遇的最大的挑战来自:(备选答案)1、与子女建立关系;2、放手让子女探索世界;3尊重子女的隐私;4、让子女独力完成工作。
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