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
打字、语音、电话:300元/小时;
面询:300元/小时。
按疗程咨询:在线咨询一疗程1600元,6次咨询;
面询一疗程2000元,7次咨询。
高级私人心理顾问:10000元/年。
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讲座1000元/小时。
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个人成长。
案例督导500元/小时。
企业员工心理救援,员工内训潜能开发,价格面议。
爱情里,你收获了什么
说到爱情,人们都觉得爱情是凄美的,爱情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对于爱情,这个亘古百说不厌的话题,人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述它的凄美,也总是在期望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爱情里,你收获了什么。
当一个人成年后,他要面对的是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繁衍模式。而当男女双方经过恋爱后才会步入婚姻的殿堂时,似乎爱情成了两个不相识的人,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家庭)的必经之路。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现在,人们大都在爱情下收获了婚姻和家庭。因此,人们便相当然地认为是必然。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人结了婚,有了子女,步入婚姻家庭的围城中,到了不再把爱情当作做事的激情和动力的时候,还如何让自己激情四射,奋勇向前?
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A男和B女两人,在大学时彼此相爱了。他们也都知道,虽然两个人互相爱慕,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工作机会的稀少,工作关系的固定,如果两个人实现人身和工作在一起,难度极其大,需要牺牲和放弃之多,最终他们选择了各自的工作,放弃两个人在一起,这是那个年代的现实和无奈。
故事到这里,家人们或许对这样的爱情不看好,会觉得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太过盲目,没有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最终是很难真正走到一起。
大家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们更愿意抓住眼前的东西,并以此来衡量得失。这说明现在的人很现实,很实际。正是这种现实与实际,才让很多人已经失却了感性,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同时也失去了是对其每个人生阶段进行体验的能力,失去了享受青春的美妙的时机,不能体验在该萌动的年龄那躁动的感觉。人变得麻木无趣。(笑)
接着说前面的故事:两个人相爱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学校的各种团体活动,两个人并肩共进,一起努力,同是成绩优异,积极活跃的学生干部,直到毕业。毕业了,两个人既有不舍,又有无奈,相约三年,如果三年两人无法实现彼此追随,便各自找寻自己的生活伴侣。
(如果说前面说他们的爱很盲目,但这段经历却说明他们还理智,他们理智地规划着两个人的未来路)
尽管这样的理智规划,三年后,现实的无奈还是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三年很快过去了,双方都投身自己赖以谋生的工作中,面对得之不易的工作,背负着他们背后各自原生家庭的期望,两个人谁都不能轻言放弃,他们还是没能走到一起。又两年后,男的给女的打来电话,说,我要结婚了。女的只说祝福。又是两年,女的告诉男的,她也要结婚了,婚礼前夕,她收到了男的特快专递――一封信和信封里夹着的几百元贺礼。两个人都各自走入了婚姻,或许,我们以为,他们的纠葛应该到此为止了。似乎故事到这里该接近尾声了。
在岁月和现实面前,他们向现实妥协了,在那个火车还未提速,骄车还未普及的年代,他们选择了放弃爱情,接纳现实。以我们今天的认知,除了感到无限惋惜,还会有诸多想法。在今天,如果再这样放弃爱情,就会觉得是对爱情的不负责,是对自己的虐待。
今天的我们更愿意对自己负责,但是20世纪90年代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爱情与现实面前往往是被动地接纳现实,无奈地选择屈从现实,一方面是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压力,另一方面是无法改变实实在在的处境。
也许此时,家人们会对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有些许的嗟讶,也许对两个人的爱情抒发着无限的感慨。但是生活是不会按着我们意愿的那样走下去。这个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感受的那样。他们尽管有了各自的家,过着各自平静的生活,甚至后来都有了新的各自的家庭成员——各自的孩子,但他们依然是彼此记挂。两个人的联系未曾因家庭而中断。
时间到了21世纪初的前几年,有一天晚上,女的正在自家院子时独自仰望夜空,圆月很明亮,天已渐冷。这时手机响了,原来是男的打来的。男的在简单做了询问后,告诉女的,他在上海。今晚说什么也睡不着,有两件事想和她一起分享。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好事是经过辛苦和努力,他考取了上一级的检察官,而且不日就要赴任。坏事是妈妈患恶性肿瘤正在化疗。听完了讲述,女的沉默了一会,说,你考取了检察官,对妈妈来说也是件高兴事吧,这对她的病也是有好处的。――这次两个人聊了很久。
就是这样,有了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两个人一起分享,好事,一起高兴,不好的事,两人分担,让不良情绪减少殆尽。就这样两个人一直互相鼓励,互相关注着。
直到两个人毕业第21年,女的参加了一个心理成长团体时,才把深埋心底20年的事情说出来。在讲述中,作为听者,在深深感受到她有几分缺憾的那份无奈时,我又捕捉到她对缺憾的几许感慨,感觉到她守护这份情感,并以它激励自己向上向前的心情。只是她自己沉浸在遗憾中自己尚未能觉察。
整个故事就暂时到这里了,我们听完了故事,不知道各位对爱情的观点是否因这个故事而有新的认识。各位是否思考过,这份爱情中,男女双方在爱过以后,收获了什么?假如,你是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你是否会像他们那样对待爱情,是否像他们那样对待离别,是否像他们那样看待人生中的相爱却不能相守呢?
这个故事中的爱情结局不算完美,因为按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诠释的完美的爱情,是亲密加激情加承诺。在这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间彼此并没有实现承诺,甚至都没有承诺。但是正是这样一份没有承诺,没有附加过多,承载过多的爱情,也正是这样一份只开花而没有结果的爱情却恰恰成就了两个人彼此相爱,互相激励对方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能勇往直前。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不美好的经历并不一无是处。也许正是这种不美好却修正和圆满了你的认知,拓展了你的视野,让你的内心有一个更为完善的对认知的驱动力,来对待接下来你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纵观整个故事,作为心理学人,我们不对他们进行道德评判,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以积极正性阳光的一面去看待和接纳它、分析它。这份爱情支撑着两个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向着积极的人生目标迈进,从他们的爱之初,两个人不互相捆绑,不为对方设置过高的负担,不过高期望,为这段爱情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的基础。后来,两个人一直通过书信、电话、腾讯QQ、微信等方式跨越20年联系着,他们这种不见面、不接触方式无损于各自现实的家庭生活,而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下维系着曾经相爱的事实。20年,曾经的爱情已转为无需刻意的友情。
家人们,请移目当今现实,相爱的男男女女很多,但是,这些爱着的男女,有多少人的爱情可以经历20年后依然不褪色?现在,两个人相爱,太过注重外在的东西,即使不看重外在,也往往互相要求过多,以致最后因互相期望过高而相互指责,互相疲累不堪,无法彼此再忍受下去而分手。爱情的结果是由开始的激情浪漫到后来的伤痕累累,痛楚不堪。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不想要的,所以说,没有共同的志趣做底垫,爱情难以长久。即使是两个人具备了志趣相投的条件,如果情感上彼此捆绑太多,附加的东西太多的话,也做不到两情相悦,长长久久,不会获得上述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那样的情感。因为,附加了条件的爱便不再纯粹,附加太多,会让爱变得沉重而不再感觉美好,甚至让彼此难以喘息透气,当爱情的美好被互相指责、抱怨替代。这样的爱情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爱已持续不能。
相比之下,不作预设,没有捆绑的爱情会更长远,也更接近人们期望的美好的爱情。从这个故事中,我的收获是,当爱情里,如果你是理性的,不过高期待,这是你拥有长久持续的爱的前提。如果你要享受爱的甜蜜,就要学会减少一分热情,增加一分理性来对待爱情。如果你能够从骨子里做到自立自强,不依赖于别人,或许你也会收获一份这样的爱情。
理性地降低期望是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的收获,但是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收获更大的是看问题的角度。故事最后,女主人公曾一度认为自己的爱情有缺憾,并因此数度不能自持而落泊。但是随着咨询师的引导,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内心强大的原因正是自己感觉有缺憾的爱情成就了一个强大的自己。多年来,生活的风风雨雨,有多少次自己都勇往直前,无惧无恐,原来是这份感情已深植心底,内心里已经是两个人的世界,不管自己身在怎样艰难的处境,灵魂都不缺少伴侣。因此自己才时时都会感觉有无穷的力量,有足够强大的内心。
伴随主人公视角的转换,在惊叹沧州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引导之余,我们更明确了一个观点,看问题,视角不同,观点不同,态度就会不同。由此,人在面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时,特别是人生中那些痛苦的经历,应该转换一个角度,革新一下认知,或许会是别有一番天地。这实际上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实际应用。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上面故事中,心理咨询师就是引导女主人公换个角度去看待相爱而没能走到一起的事实,最后主人公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云岚